點擊排行
深入學習五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推動遼寧高質量發展
? ?
北國·遼寧日報2020-11-12 10:05
? ?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認清形勢,科學研判世界經濟發展態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化危為機,對于我們科學謀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遼寧應充分發揮自身區位、產業和科技教育等優勢,突出重點、明確任務、分類指導,立足實際,科學謀劃,推動遼寧高質量發展。
眾多企業代表在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政務服務中心咨詢注冊。 圖據新華社
??
把握根本遵循,牢牢聚焦主題
? ?
堅持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遼寧振興的指示批示精神作為根本遵循,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振興發展的主題?!笆奈濉睍r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不放松,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著力”“三個推進”“六項重點工作”精準發力,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考核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
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格局
? ?
以產業結構優化為重點,大力發展“四新”經濟,進一步完善全省產業發展格局。準確把握新時代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特征,深刻認識新一代信息技術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和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一是著力發展“四新”經濟。把“四新”經濟作為經濟轉型、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促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發揮我省產業優勢,做強做大機器人、航空、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電商經濟、網紅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區域市場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順暢循環。二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這三篇大文章。通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老字號”提質增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業等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拉長產業鏈條,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解決“原字號”問題。通過引育新動能,做強做優做大一批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解決“新字號”問題。三是重構消費品產業鏈。大力推進消費品產業鏈重構,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消費品制造業,完善遼寧制造業中心功能,解決我省產業缺乏活力,經濟波動大、風險大等突出問題。四是下大力氣發展民營經濟。全力打造小微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企業生態,提升民營企業對就業、稅收等方面的貢獻度,激發全省經濟發展活力,從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 ?
堅持創新引領,實現動能轉換
? ?
以創新遼寧建設為抓手,實現動能轉換,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科技創新從“支撐發展”向“引領發展”的轉變。圍繞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精細化工與催化等優勢科研力量,加快建設戰略性、綜合性、前沿化的遼寧實驗室,使其成為帶動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布局建設先進光源、高能射線多束多維裝置、東北區域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焦我省支柱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建一批具有開放性、集聚性和前瞻性的高水平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大力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協同創新體系。緊緊抓住當前數字經濟全面提速、引領其他產業數字化變革的機遇,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等產業,集中精力布局集成電路領域重大項目,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數字經濟集群發展態勢。
? ?
推進雙核驅動,注重協調發展
? ?
以推進沈、大“雙核驅動”為抓手,完善區域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找準遼寧在國家區域戰略版圖、“一帶一路”建設、東北亞區域合作、東北振興中的角色定位,通過組織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引領沈陽經濟區、沿海經濟帶、遼西北、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遼寧東部生態經濟區協調發展,形成沈、大兩輪驅動、五區協同,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一是沈陽經濟區充分發揮大中城市集聚、交通便利、區位有利、基礎設施完備、科技人才眾多、產業發達等優勢,進一步提升對國家“五大安全”戰略的支撐能力。沈陽市應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布局產業鏈、創新鏈,以科技創新引領沈陽經濟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沈陽市做大做強機床、機器人、汽車、航空、集成電路裝備等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促進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等城市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圍繞沈陽市主導產業做好相關配套,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區域協同發展水平。二是沿海經濟帶以大連為龍頭,丹東和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為兩翼,重點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圍繞具有比較優勢的航空裝備、汽車、智能機器人、新能源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石化和冶金裝備、軌道交通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加快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合理興建海洋牧場,建設遠洋漁業基地。充分發揮沿海經濟帶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平臺載體作用,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強化沿海經濟帶的東北亞樞紐功能、引領開放功能、陸海統籌功能,打造東北地區高層次開放合作平臺和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區。三是進一步強化科技對朝陽、阜新、鐵嶺等遼西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接續產業的引領作用。支持朝陽市更加主動融入京津冀,承接京津冀地區的技術溢出、技術輻射,帶動科技發展、產業發展,促進阜新、鐵嶺加強與沈陽經濟區的科技合作、產業合作,將遼西北打造為京津冀、沈陽經濟區的產業轉型承載區。四是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充分利用國家賦予改革創新示范區的平臺,以“四新”經濟為導向,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搭建各類創新平臺載體,打造全省創新發展高地。五是以西豐、清原、撫順、新賓、本溪、桓仁、鳳城、寬甸、岫巖等9個林業重點縣為主體的遼寧東部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資源、水資源豐富,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應加大力度扶持東部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建立高效低耗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體系、優質可靠的環境安全體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體系,在全省率先走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新路子,促進我省各地均衡發展、互動發展。
? ?
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
? ?
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打造遼寧對外開放新優勢。利用我省與東北亞相鄰的地緣條件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堅持陸海統籌,加強經貿產業合作,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積極推進遼寧與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地區臨海港口群之間的集裝箱遠洋干線業務、海內支線業務、國際郵輪業務的共同開發運營;共同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促進東北亞各國之間跨境大橋、跨境鐵路和跨境公路建設,提高陸海交通運輸網絡的互聯互通水平;深耕日、韓,加快推進產業體系建設,以共同維護制造業供應鏈安全穩定為重點,推進形成三方制造業分工合作新機制。加快融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和完善開放合作體制機制,擴展開放合作領域、創新開放合作方式、提升開放合作成效,以開放合作推動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和管理創新。
? ?
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改革
? ?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事關全局發展的戰略位置,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努力營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各級黨委政府、公務人員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人人、事事、時時、處處都是營商環境”的觀念,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體驗,甘當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員”。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對標全國先進地區的經驗,加快推進“一網通辦”,全面構建“一事一網一窗一次”政務服務模式,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政府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按照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規范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堅決治理“新官不理舊賬”問題,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建立完善企業訴求問題辦理快速反應機制,建設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著力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著力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經營性成本,為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蓬勃發展厚植土壤。全面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收費清理政策,多措并舉降低企業用工、用地、用能、物流和融資等綜合性成本,積極涵養經濟生態,全力打造企業發展高地、成本洼地,為遼寧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 ?
作者:李萬軍?遼寧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