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統籌疫情防控與東北全面振興”高端智庫論壇綜述
4月3日,由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社科院聯合主辦的“統籌疫情防控與東北全面振興”高端智庫論壇召開。
遼寧社會科學院院長李萬軍
會議由遼寧社會科學院院長李萬軍研究員主持。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穎,黑龍江省社科院院長董偉俊等出席會議。
來自東北三省社科院和中國社科院的9位專家學者通過網絡視頻,圍繞疫情防控與東北全面振興的主題,從東北地區經濟運行、服務業發展、農業農村發展、企業應對、精準扶貧、穩定就業等多個方面展開研討,為科學謀劃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出了許多具有很高決策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董偉俊研究員
關于疫情對東北三省經濟運行的影響及對策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董偉俊研究員認為,疫情已經對黑龍江省經濟運行產生明顯沖擊和負面影響,突出表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沖擊異質性、需求增長壓力突出、要素供給嚴重不足,扭轉了2019年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態勢。面對疫情防控的階段性轉換,要積極推動經濟復產復增,注重釋放“新基建”的智慧賦能效益和“化危為機”對接市場需求。他建議,東北三省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地區提出的“五個安全”使命與責任,淡化經濟指標而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立東北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和沿邊開放和沿海開放協同聯動機制,加強政策供給和推動轉型發展。
吉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郭連強研究員
吉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郭連強研究員認為,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肯定超過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樂觀而言可能類似非典時期,拖累經濟0.5個百分點;悲觀而言,可能引致經濟大蕭條。需要重點關注的風險點包括:逆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全球產業鏈關鍵環節向國內收縮、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以及可能引起的通貨膨脹等。為此短期內要著眼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特點,不采取強刺激,特別是對新基建的投資,應做好謀劃,重點關注遠程醫療、車聯網、充電樁、工業互聯網、農業農村數字化等方面的建設與應用,同時引入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建設,其次要積極爭取國家減稅降費政策,更加注重投資效率。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研究員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研究員認為,新冠疫情是今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相對于地震、洪水等“需求刺激型災難”而言,新冠病毒疫情會使人們減少購物、減少外出、減少旅游,也減少消費和投資。由于大量經濟活動的減少,社會需求被抑制,因而是典型的“需求抑制型災難”。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嚴重沖擊國際經濟體系,這種沖擊始料不及、跌宕起伏、波云詭譎。東北振興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之下,出現了新的變數。要從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探討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危”與“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預測研究室主任、
黑龍江省社科院宏觀經濟預測模型課題組專家婁峰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預測研究室主任、黑龍江省社科院宏觀經濟預測模型課題組專家婁峰研究員認為,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經將世界推進了馬爾薩斯陷阱之中,不僅將世界經濟鎖定在低增長區,而且重創正在退潮的全球化。就全國宏觀經濟影響而已,受制于家庭負債過高、公共服務品供給基礎單一限制消費高質化和多元化,造成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潛力有限。就黑龍江省宏觀經濟受疫情影響而言,受2020年1-2月嚴重下滑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進出口貿易額等宏觀因素的影響,通過政策模擬預測黑龍江省第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為負增長,全年經濟增速也將拖累下行。
關于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的思路及對策
董偉俊研究員認為,疫情對黑龍江各產業的沖擊程度不同,受損最嚴重的是冰雪旅游、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沖擊具有暫時性和延后性,但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態勢,需要關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第一產業受疫情影響程度較小。建議東北地區在研發體系、產業體系方面進行合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變革。
郭連強研究員提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應根據各省產業特色,合理分工合作,推動區域產業鏈一體化、完整化;同時發揮好傳統支柱產業的作用,在新一輪產業布局中發展好新經濟新產業,形成多動能支撐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梁啟東研究員強調,東北地區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新一輪振興發展必須依靠實體經濟,靠工業、中高端制造業。為此,要特別注重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著重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金融要正本清源,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在操作上,要做好“無中生有”的文章,要“尋找藍海”,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盡快使新興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負責人孫浩研究員
關于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及對策
黑龍省江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負責人孫浩進研究員以疫情對商貿服務的影響為主題,分析了疫情爆發以來對全國及黑龍江服務業的影響,調研結果顯示50.77%的企業遭受了很大損失,4.62%的企業遭受了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二者合計55.39%的企業損失很大,另有28.85%的企業遭受了較少的損失。近七成企業經營成本增加,近九成企業盈利下滑。服務業企業面臨的共性困難突出表現在經營成本壓力增大、業務需求不足以及資金壓力大。而黑龍江商貿服務業還面臨受節假日旅游停擺以及產銷鏈條被迫中斷,造成省內70%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損失嚴重;產銷鏈中游的商貿流通服務業也面臨著產品滯銷、積壓以及過期變質的問題。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麗娜研究員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麗娜研究員以吉林省服務業為對象,認為疫情對依賴線下消費的服務業沖擊最大,即商品零售、餐飲服務、住宿業客房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娛樂業影響較大。生產性服務業影響相對較小,甚至在部分行業還有促進作用,如軟件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線上教育培訓、線上商超等逆勢上漲。受新技術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疫情對服務業效率的影響有限。
為應對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孫浩進、張麗娜都提出:一是要抓住服務業發展機遇,準確把握服務業發展趨勢,依托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新的服務供給,如大力發展生鮮電商、餐飲外賣、網紅經濟、網絡直播帶貨、云旅游以及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和在線教育等信息技術服務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二是要針對生產性服務業在全球疫情蔓延下,面臨全球供應鏈中斷的諸多不確定影響,應著力提高高技術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與轉化;三是要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精準施策,籌備充足的換季商品,適度發放消費券,集中促進消費恢復性增長,提振市場信心等;四是要建立商貿服務業應急機制,特別是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以應對重大突發緊急事件,確保在第一時間做到市場穩定和人心安定。五是,加大對服務業企業扶持力度,落實普惠性金融政策,緩解服務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鏈緊張困境。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研究員
關于疫情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及對策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研究員,通過對吉林省農業農村調研的數據分析,認為總體而言疫情對農業農村的發展受限。具體而言,疫情對大田作物生產影響較小,但對棚菜生產、畜產品運輸、農產品流通和加工復工等影響較大,造成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不足、農產品滯銷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等。對此,建議吉林省各地區和部門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復產復工,全面恢復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加大物資調配、投放力度,努力平抑物價。
郭連強研究員認為,要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謀劃東北現代農業的發展,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加強現代農業排頭兵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糧食主產區政策補償、加強黑土地保護,讓現代農業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遼寧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天維研究員
關于疫情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影響及對策
遼寧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天維研究員,從微觀經濟的角度,探討了在疫情影響下,企業如何逆向而行、做好內功,熬過本次經濟蕭條。第一,抓住機會,重新確定企業發展戰略,這是企業重寫新篇的開始。第二,頂住技術,狠抓落實創新工作。蕭條是市場競爭出清過程,站在勝利者領獎臺一定是重視技術的企業。第三,敢于直面,在重組中擴大企業規模。在企業內部重組中,要優化投資結構、降低企業商務成本、培養競爭商業環境、創造更高專業水準等優勢。
關于疫情對精準扶貧的影響及對策
張磊研究員認為,疫情影響之下,一方面使吉林省原有的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面臨新的困難,另一方面導致新增貧困人口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受損,農民工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受疫情影響原定的植保下鄉、技術下鄉、冬春培訓等科技扶貧被迫擱置,引起“造血性”扶貧成效降低;三是“封村”舉措影響患病者救治困難而病情加重,同時物價上漲引起實際購買力下降;四是部分地區特別是延邊州境外疫情返滲,復工復產嚴重受阻。對此,張磊研究員建議:加強疫情對貧困人口影響調查,實現對貧困人口狀況再次摸底;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發展影響,出臺新政策實現精準扶貧;提前謀劃,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反貧困工作重點,如制定基于城鄉價格指數、消費水平、生活成本差異的城鄉間協調統一的貧困標準,提高反貧困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覆蓋城鄉的一體化反貧困體系,統籌城鄉貧困治理等。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王磊研究員
關于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及對策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王磊研究員以遼寧省為例,認為疫情對就業影響明顯,特別是疫情發生后,穩就業工作面臨更多難題,如職工返崗率低、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更弱、重點群體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疫情后的勞動關系糾紛更加突出等。對此,王磊研究員提出要從四個方面促進就業:一是降低企業復工負擔,增加崗位供給,特別是對受到沖擊嚴重的服務業實行臨時性定向減稅,確保將這些行業中因疫情沖擊難以生存的企業數量降至最少;二是提高就業政策發力精準性,穩住重點群體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加強大學生心理疏導等;三是加強勞動關系調整,保障疫情期間職工勞動權益;四是完善失業監測和預警系統,防范規模性失業的發生,保持就業局勢的穩定。
關于加強智庫協作開展疫情影響研究
會議主持人、遼寧社會科學院院長李萬軍研究員在講話中指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目前境外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給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今后,東北地區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積極行動起來,加強協作,深入研判疫情對我國經濟尤其是東北經濟的影響,分析疫情沖擊下東北振興的機遇和挑戰,探討東北地區結構調整與功能轉換的思路與對策,形成更多有針對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為黨委和政府決策咨詢服務,為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做出應盡的貢獻。
(姚明明整理,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