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進一步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定位、探索科學的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的“政黨化”,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推動農村發展、服務農民群眾、凝聚農村人心以及促進農村和諧的功能,以農村基層黨建科學化制度化的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農村 黨組織 功能定位 路徑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對農村社會發展領導的政治核心,直接決定農村社會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決定黨在農村執政地位是否穩固。通過對遼寧多個鄉村調研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日益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定位、探索科學的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的“政黨化”,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
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廣大農民群眾開展新農村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績,得到了農村廣大黨員群眾的廣泛認可。在針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有關問題的問卷調查中,60.5%的被訪黨員群眾對所在基層黨組織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滿意”,26.3%的“比較滿意”。但是,也有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對當前農村社會變化認識不明晰,對自身功能定位不準確:管了不該管的,將自身置于矛盾的焦點;該管的管不好,使黨組織在農村社會中被邊緣化。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其自身功能定位。
推動農村發展的功能。推動農村發展功能體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首先承擔起推動農村發展的功能,帶領廣大農民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使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帶領群眾致富,使農民得到實惠,才會不斷增加凝聚力、號召力。而農業稅取消后,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其服務農民的作用,也需要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物質支持。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上來,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千千萬萬的黨員和群眾凝聚起來,形成促進發展的合力。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來研究解決本地區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勇于改革創新,發揮本地區的潛在優勢,挖掘蘊藏在群眾中的發展熱情和首創精神,及時總結推廣群眾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服務農民群眾的功能。服務農民群眾功能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通過問卷調查中得知,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工作還存在空白點,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黨政職能的劃分將會越來越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逐漸淡化自身的行政色彩,回歸政黨本身的功能,以服務這種非權力的方式,贏得群眾的支持,樹立政黨在社會中的權威,鞏固黨在農村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以服務功能延伸和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凝聚農村人心的功能。凝聚農村人心功能擴大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執政黨的發展壯大、執政地位的鞏固,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當前,由于農村利益主體多樣化、農民價值觀念多元化,農民對黨組織日益疏離,依賴程度降低。同時少數黨員的失范行為損害了黨組織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對此,農村基層黨組織要通過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整合群眾利益、加強自身建設,將農民群眾團結到黨的周圍,凝聚到新農村建設的宏偉工程中。
促進農村和諧的功能。促進農村和諧功能將會為整個社會的和諧提供保障。農村基層黨組織直接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舊體制遺留問題造成的矛盾,是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工具。整合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成果,發揮促進和諧的功能,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任務?,F階段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物質利益矛盾或由此引發的矛盾。加之多數農民利益表達的匿乏和部分黨員干部執政能力的低下,占有物質和政治資源較少的農民往往選擇非理性的利益表達方式,從而使局部的非對抗性的矛盾演化成為群體性事件。對此,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提高執政能力,學會利用自身的政治資源,整合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成為社會矛盾的“減壓閥”和“緩沖帶”。
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實現的科學路徑
在明確了功能定位之后,關鍵就在于找到科學的實現途徑,否則再強大的功能也不會發生作用。必須將明確的功能定位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農村和諧、服務農民群眾、加強組織建設的工作機制,以農村基層黨建科學化制度化的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堅持科學發展,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圍繞新農村經濟建設開展黨的活動,抓住黨的自身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點,不斷提高駕馭經濟建設的能力。轉變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農村基層黨組織要調整領導經濟建設的切入點,擺脫高度行政化的領導方式,由事無巨細向抓方向、議大事、管全局轉變。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找準本地發展模式,緊緊把握政策方向,深入挖掘本地區的發展優勢,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方向,確定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其次,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在科技興農中做表率。整合城鄉黨建資源,將農業科研人員請進田間地頭傳授現代農業技術,形成科技服務農民的長效機制,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第三,農村基層黨組織要不斷增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能力。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從整體上謀劃本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打造優質的服務環境實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有效對接。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在農民群眾訴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善于換位思考,由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權力運行邏輯向以群眾為中心的社會服務邏輯轉變,將抽象的組織關懷轉化為具體的服務供給,通過服務于農民的民生改善和精神生活需求凝聚群眾,增強黨的權威。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到群眾中去,到困難多、群眾意見大的地方去,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幫助農民群眾破解發展難題?;鶎狱h員干部要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知百家情、解百家難、辦百家事,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最信賴和可依靠的力量。建立服務群眾的評價激勵機制,加強先進典型的培樹,將創先爭優活動、民主評議黨員等方法制度化、常態化。對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給予適當的獎勵,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創新服務農民群眾的載體。拓展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功能和領域。
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強化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在群眾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首先要將理論灌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一方面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黨員,用中國共產黨90年的斗爭史和建設史教育黨員;另一方面廣泛開展技能培訓,依托科研單位,邀請農業專家傳授農業知識和技能。其次,創新農村黨的思想建設活動形式,減少刻板的開會和說教,把思想政治建設融入農村文化活動中,在農閑或節慶活動時,以自編自演的形式,宣傳黨的理論和政策,既豐富農民生活,又教育了黨員群眾。建立健全黨內關懷機制,激發廣大農村黨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形成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建立黨員權利保障機制,把履行黨員義務與保障黨員權力結合起來,保護黨員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
堅持和諧進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能力。建立利益表達和整合機制。農村基層黨組織既要執行上級的決策,又要傾聽群眾呼聲,是聯系黨和群眾的重要節點。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當利用其組織和資源優勢,通過村民議事和民主懇談廣泛了解和匯集村民的利益訴求,梳理和整合各方面意見表達,消除不同利益主體產生矛盾的根源。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構筑科學化制度化的民意表達平臺。在疏通傳統的民意表達渠道的同時,要有效利用網絡這一開放的表達平臺,運用網絡語言和表達方式進行交流,及時疏導網民情緒引導網民文明表達。建立信訪工作長效機制。及時了解社情民意,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實現重心下移、責任下移,以強化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為核心,建立預防機制、排查調處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將促進和諧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變被動接訪為主動服務,將盡心竭力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貫穿于信訪工作中。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鶎狱h組織要按照自身功能的定位,成為農村基層民主的支持者、參與者和監督者,保障農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培養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構筑民主和諧的新農村。
總之,要切實明確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政黨”的一級組織所應具備的四大功能,并且要切實發揮這些功能,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原載于人民論壇201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