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轉)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十三五”時期,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振興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遼寧應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促進老工業基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老工業基地主要矛盾
當前,遼寧老工業基地的主要矛盾是傳統產能過剩,庫存高,傳統產業增長動力不斷衰減; 新經濟發展緩慢,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充分積聚; 中高端產業供給不足,社會生產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綜合分析可以有以下判斷:一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主導的。近年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行有經濟周期的影響,但不是核心原因。進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已經越過經濟起飛階段,面臨著結構調整節點,過去重化工業特別是資源性行業生產什么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即使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這些問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掩蓋,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仍然會成為經濟衰退的導火索。二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側主導的。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從機床行業來看,雖然國內機床銷售低迷,但進口機床所占比重仍在上升,這說明不是市場沒有需求,而是中低端供給無法滿足高端需求。三是當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持續遞減。市場對強刺激需求政策已經不再敏感,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可看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老工業基地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解決供需錯配問題,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壓縮冶金、石化、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領域的落后產能,促進產能國際合作;通過完善新城新市鎮功能等手段推進房地產去庫存;通過股權融資、債轉股、資產重組等方式,降低企業杠桿率;確保地方政府債務平穩可控;努力減稅降費,促進企業成本進一步降低; 在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縣域主導產業、發展民營經濟、完善營商環境等領域加大補短板政策舉措力度。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老工業基地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國夢之源、國脈之基”,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遼寧老工業基地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新一輪振興發展也必須依靠實體經濟。當前,實體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既有國內外需求下降、產業同質化激烈競爭的原因,也有土地、融資、物流、稅費、制度等各類生產成本大幅提升,擠壓實體企業利潤空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企業體制機制缺乏活力、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供給質量不高等自身原因。因此,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優化外部環境,促進企業苦練內功,避免區域經濟“脫實向虛”。
其一,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國有企業是遼寧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是寶貴財富,應成為遼寧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龍頭”,必須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培育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采取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企業改制上市、允許員工持股、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促進國有企業建設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成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軍,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其二,促進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遼寧在裝備制造等領域已經有了一批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未來應通過延伸產業鏈、產業多元化、兼并重組等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使其真正成為遼寧工業經濟的脊梁,成為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撐。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環境,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促進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變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產生、發展、壯大。其三,降低實體企業成本。對標沿海發達地區,盡力為實體企業減稅降費,特別是“五險一金”、房產和土地使用稅、產權交易費用等明顯高于發達地區的稅費; 進一步降低企業水電氣等壟斷性公共產品價格; 通過完善公共交通系統降低相對偏遠產業園區企業通勤費用; 解決大集體企業和“殼企業”等歷史遺留問題;引導金融企業真正服務實體經濟,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經常遇到的“抽貸斷貸、短貸長投、高息過橋”等問題。其四,促進虛實結合,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并不排斥虛擬經濟,應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植入到實體經濟中,線上線下相融合,更好地了解用戶需求,完善銷售渠道,創新發展模式,有效促進實體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
遼寧在供給結構方面的核心問題是中低端、產能過剩的重化工業所占比重大,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當國內外重化工業需求大幅降低時,經濟的震蕩相對于其他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同時,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面臨著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與工業的融合和互動不足,成為工業轉型升級走向中高端的瓶頸。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滯后,經濟缺乏活力。經濟進入新常態使遼寧結構性問題凸顯出來,也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改變越快就越主動,否則就可能越走偏離越遠。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努力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工業體系,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發展的結構新格局,真正實現多業并舉、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培育產業發展新的動能。其一,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促進傳統的冶金、石化、裝備制造等產業走兩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的道路,推動技術裝備以智能化轉型為方向,針對傳統產業關鍵工序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需求,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提高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努力提升發展層次,促進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其二,下大力氣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要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強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綜合集成應用,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千億產業鏈,構建多點多業支撐的發展格局,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成為引領老工業基地產業走向中高端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其三,做強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細化專業分工、提高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功能,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構建發展融合化、市場區域化、功能集成化、服務高端化的服務業體系,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格局,真正改變工業“一柱擎天”和產業單一的“二人轉”結構。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老工業基地市場化進程
從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態勢來看,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經濟增長越相對穩??;越是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經濟增長越呈現下行態勢,增長乏力,東北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梢哉f,加快市場化進程,是增強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培育新動能的“牛鼻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有效地推進市場化進程,促進經濟主體市場化、經濟環境市場化和經濟要素市場化。因此,要加大力度,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老工業基地市場化進程。其一,通過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促進經濟主體的市場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簡政放權并不意味著經濟主體的交易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進行,因此在推進市場化“量”的同時,更要注重推進市場化的“質”。其二,通過去產能,解決“僵尸企業”等問題,有利于市場出清,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盤活閑置資源,促進經濟要素的市場化。在去產能過程中應更多使用市場手段來推進,確保去除的是落后、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產能。其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關系經濟”轉向“契約經濟”,促進經濟環境市場化,解決由于信用或契約短缺使市場“上層組織”難以建立的問題,切實提升市場效率。
張萬強(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發表于《遼寧日報》2017年3月16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