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摘 要]:形而上學是哲學的本質與核心。它是一種“面向現實生活世界本身”的哲學,它以存在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對現實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和超驗追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性質與規定是有差異性的,它必然內在表征著“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也是一種形而上學,只是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在馬克思那里有了全新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的詮釋。馬克思強調哲學的現實性,追求“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實現。馬克思從“人的存在”出發,通過對人的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和人的感性實踐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并提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得以實現的現實路徑,即共產主義的價值理想??梢哉f,馬克思實現了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變革與超越,由此開辟了當代意義上形而上學發展的可行性道路。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形上智慧和對人的存在的終極關懷,以及對人的自由本質的形上追求,不僅對全面理解馬克思思想以及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意義,而且,對于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代性問題的解決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塑人類精神家園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形而上學;當代意義
什么是形而上學?馬克思究竟有沒有形而上學?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和界定。事實上,很難對形而上學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的界定。形而上學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形而上學的性質與規定是有差異性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哲學必然內在表征著“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內容。盡管馬克思對傳統形而上學是持批判和拒斥態度的,但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拒斥并不意味著拒斥所有樣式的形而上學,應該說,馬克思拒斥和批判的是傳統形而上學的抽象的思辨方法,而不是形而上學本身。形而上學本身仍然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和超越性,仍然表征著其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理想價值指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哲學的本質與核心。形而上學是一種以存在為研究對象,“面向現實生活世界本身”的哲學,是對現實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和超驗追求。因此,從上述形而上學的特征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也是一種形而上學,只是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在馬克思那里有了全新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的詮釋,馬克思更強調哲學的現實性,強調人的形上追求如何實現的問題。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實現問題。馬克思通過對人的存在本質的追問,指出哲學要面向“人的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本身,即面向“人的存在”的感性實踐活動本身,來把握“人的存在”,并通過對“人的存在”本質的揭示和對“人的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規律的把握,提出了共產主義的價值理想訴求,共產主義是人的自由本質的真正實現,是人類的終極的價值追求??梢哉f,馬克思不僅實現了哲學形而上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與超越,由此也開辟了當代意義上形而上學發展的可行性道路。
一、對“人的存在”本質的追尋是馬克思形而上學的理論基點和邏輯主線
馬克思哲學是圍繞“人的存在”及其自由本質的實現這個主線而展開的。“人的存在”是馬克思哲學探索的理論基點。馬克思敏銳而深刻地把握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質和生存邏輯。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曾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 、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1]恩格斯這里說的 “吃、喝、住、穿 ”指的正是人的生存。人首要的先是生存,然后才能發展。只有在生存的基礎上,才能有發展的可能。因此,馬克思哲學的第一個出發點是“人的存在”。“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因此,對人的存在的本質的追問和揭示就成了馬克思哲學的首要任務。
馬克思指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具有自然屬性,要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此,要首先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解決人的衣、食、住、行問題。為此,馬克思確立了人的生存優先的原則。但是,“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他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證并表現自身”。[4]因此,與自然界中其它物種的自在本性不同,人的存在具有自在自為的雙重本性,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5]馬克思又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6]也就是說,在一切存在中唯有人的存在能夠自覺地把自身當作類來對待,以類為自身活動的內在規定,并自由的、有意識地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7]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感性實踐活動。當人以感性實踐活動的方式存在時,也就意味著人的存在是自為的和自我創生的。這種“自為的”和“自我創生”的本性決定了人不會滿足于自然給予的現成存在,而總是要超越現存,為了不斷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斷的突破自身的限度,去追求一種永恒的、理想的自由生存狀態。作為從事感性實踐活動的“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8]人按照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生成自身、創造自身和超越自身。
通過對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人的感性實踐活動的分析,馬克思進一步揭示出,人在本質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自由就是對外在限制的擺脫、支配和超越。“自由就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9]。其實,馬克思從《博士論文》時期就已開始思考人的自由本質的問題。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論述了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差別,而馬克思研究二者差別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論證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識。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是作為社會學說的自然基礎理論的,在這種基礎上建立的社會學說是關于人的自由的學說。在解析和確證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的過程中,馬克思論證了自由和自我意識,指出伊壁鳩魯把原子偏斜運動對直線運動的脫離看做是對必然性的脫離,認為這就是自由,就是自由的狀態。同時,馬克思指出,人生充滿了偶然,有各種各樣的自由,因此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我意識。在《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通過對當時德國的“書報檢查制度”、“林木盜竊法”和“摩賽爾葡萄農的貧窮”三件事的反思,分析論證了自由的現狀、實質及獲得自由的途徑。馬克思認為當前自由處于一種異化狀態,普通民眾自由的表達與政府的強制是格格不入的。在現實中,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是受制約和規定的,因此,馬克思指出,現實中的自由是“定在中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那么,如何解決自由這種異化狀態,實現人的自由呢?解決自由這種異化狀態的途徑就是反國家、反制度,廢除書報檢查制度。因此,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在與現實的不斷的斗爭中取得的。之后,馬克思開始研究現實社會,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并在在分析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0]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1],只有在共產義社會,人的自由本質才能真正實現,人才能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梢?,馬克思一直都在致力于追求“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實現,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追求是馬克思哲學的終極價值指向,也是貫穿馬克思哲學形上之思的邏輯主線。
二、面向“人的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本身是馬克思形而上學的切入方式
通過對人的存在本質的揭示,馬克思發現,要研究“人的存在”就不能離開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其實,哲學自產生以來,就一直處于現實生活世界的境遇之中,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的反思來探究和思考“人的存在”的本真和意義。作為哲學的本質與核心,形而上學也沒有脫離于現實的生活世界本身,它始終是與現實生活世界相關聯、相互動的,它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的境域中,以哲學思辨方式來把握“存在”,并在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生活相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否定、完善和超越存在本身。正是基于此,馬克思指出,現實生活世界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2]人的存在是通過現實生活世界表現出來的,現實生活世界本質上就是人的世界,面向現實生活世界本身實際上就是面向“現實的人”及“人的存在”本身。因此,馬克思形而上學是通過對“此岸世界”的本質分析,來尋求通達“彼岸世界”的真理的。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批判過程中發現:要獲得人類解放和自由本質實現的鑰匙,不應到黑格爾所描繪的“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到“市民社會”中去尋找。只有研究人的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問題,研究這些問題產生的“世俗基礎”與“經濟根源”,才能探索出人的解放的條件,才能實現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形上追求。在馬克思看來,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時代的產物和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13]因此,馬克思關注的是“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和“人的存在”本身,他的形而上學旨歸就是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
馬克思形而上學關注現實生活世界的方式,是從“現實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立場出發來考察人的生存與發展境遇的,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反思、批判和理想建構,進而達到“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理解“存在”的問題上,馬克思顛倒了傳統形而上學邏輯與生存、理論與實踐、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關系,確立了人的存在的感性實踐活動優先的原則。馬克思認為“感性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方式,這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奧秘”。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條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4]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世界里,自然、社會和人是以人的感性實踐活動為基礎而聯結成的“感性的世界”、“對象的世界”和“屬人的世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感性實踐活動不僅是人的認識的首要的起點,而且是人的存在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本身只有在感性實踐活動中才能呈現出來。人的感性實踐活動是在現實生活世界中進行的,是與人的本質力量保持一致的。人總是“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16]因此,人不僅能夠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的必然規律,而且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目的和本質力量去改造客觀世界,構建一個屬人的對象性世界。當人的感性實踐活動轉變為人的本質力量時,人也就相應地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當感性獲得了解放,人的理性也就獲得了解放,理性也就成為了真正自由的理性。因而,感性實踐活動是人類解決自身矛盾、實現自由本質的根本方式。
三、“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實現是馬克思形而上學的終極價值追求
馬克思的形而上學關注的重點不是關于“世界”的思想的真理性,而是思想的現實性和對象化的可能性,也就是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問題。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7]也就是說,馬克思整個思想的理論脈絡是探討“如何把思維或思想的東西轉變為現實的東西”的問題,也就是思維的現實性、理想的此岸性的問題。馬克思哲學一直致力要實現的是人的自由個性和人的自由的本質,也就是自由的實現問題。如何把追求人的自由的本質的理想轉變為現實生活世界中的人的自由,是馬克思哲學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指出,由于資本對人的感性生活的全面控制,才使人的本質全面異化和抽象化。異化的、抽象化的人盡管有形式上的自由,但本質上仍然是受奴役、受壓迫的人。為此,馬克思在分析現實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共產主義理想。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獲得了全面自由的發展,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勞動時間,可以充分發揮人的自由個性。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過程,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人類將最終走向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將是人的自由本質的真正實現。共產主義通過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揚棄使人類真正進入自由王國,使人自由本質和自由個性得到真正發揮,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本質的實現就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的形而上的追求。但與此同時,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看作一個現實的歷史過程,他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18]因此,共產主義是人的存在由“現實的個人”不斷超越自身的現實生存狀態走向“自由個性”的過程,是馬克思在分析現實的種種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終極價值追求。
與以往的哲學家相比,只有馬克思真正把握了自由的真諦并找到了實現自由的途徑,馬克思在人的感性實踐的基礎上把自由與必然真正統一起來,超越了以往自由觀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自由在于對必然的超越,而這種超越只有在人的感性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實現。人的感性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人對現實或必然的超越過程,正是通過感性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實踐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當人以實踐的方式存在時,也就意味著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是一種能夠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創生和自我發展的特殊存在物,人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緣由。但在現實生活世界中,人的自由是異化的,是不完全、不充分的,要改變這種異化的狀態,實現真正的自由,必須經歷從“必然王國”向 “自由王國”的轉化過程。“自由王國”既處于“必然王國”的彼岸,又存在于“必然王國”之中。“自由王國”是“必然王國”發展的終極價值指向和目的,“必然王國”是“自由王國”實現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馬克思強調,“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19]因而,在馬克思那里,共產主義也就是自由王國的實現不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一個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過程,是一個立足現實根基之上而又超越現實并始終指向未來的發展過程。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只有在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中才能真正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對人的自由本質的形而上追求的實現路徑。
結語:縱觀馬克思的思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價值訴求和終極理想,終其一生都沒改變。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形上智慧和對“人的存在”的終極關懷,以及對人的自由本質的形上追求,不僅對全面理解馬克思思想以及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意義,而且,對于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代性”問題的解決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塑人類精神家園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價值。事實上,哲學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回避形而上學問題。“世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形而上學”[20],人也無法停止形上之思,人的社會生活也需要有一種形上的追求和對人的終極的價值關懷。自由作為人的存在本質,就是人的終極價值追求。馬克思的思想里面一直貫穿著這樣一種形而上的追求。只不過與傳統形而上學不同的是,馬克思更加強調的是哲學的現實性和自由的實現問題。馬克思是訴諸于形下世界來實現對形上世界的追求的。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這種形上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給人類帶來了精神上的鼓勵和對未來美好的期望。但在當前社會人們往往過分追逐物質和形而下的東西,而對形而上的追求卻忽視了。馬爾庫塞曾說過,在高科技的商業社會中,“世界的統治者正在失去形而上的特征”。“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予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21]現代人只關注當下和眼前,技術本質已成為人的存在方式,精神追求已經迷失,人已經淪為一種非本真的存在狀態。因此,在追求中國夢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強調精神文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而馬克思的對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形上之思即對共產主義的這種形而上的追求,正是當前我們所需要和所應當提倡的,這對于解決現代性問題、重塑人們的精神理想和核心價值觀無疑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456頁。
[2][6] [11] [12] [13] [14] [15] [17]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6、294、72、219-220、58、60、58、87頁。
[3] [4] [5] [7] [10]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9、96、96、120、97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頁。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頁。
[20]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63頁。
[2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出版社,1959年版,第1頁
(此文發表在《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4期。)
- 上一篇:關于改善和解決農村人居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研究*
- 下一篇:西方哲學中自由觀的演進邏輯